2023年3月23日,青岛,受外围沙尘暴影响,天空灰蒙蒙一片,能见度低。人民视觉 图
重污染天气仍多发频发,生态环境部要求科学应对,努力实现消除目标。3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大气污染防治情况。
(相关资料图)
澎湃新闻注意到,我国计划在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但北京和周边地区近期发生了污染天气,且出现了重污染天气情况。
有记者提问,生态环境部对于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的达成是不是有信心?未来两年将采取什么措施确保这一目标达成?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介绍,同2013年相比,我国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但现在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果还不够稳固,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尚未出现,整体仍未摆脱气象条件影响,当遇到不利的气象条件时,重污染天气仍然多发频发,尤其是今年以来已经多次发生重污染天气过程。
“2020年疫情刚发生的时候,车基本停了,企业基本能停都停了,经济社会活动水平大幅度下降,但是2月9—13日北京仍然发生了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经济社会活动水平下降带来的减排比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减排力度还要大,但重污染天气仍然发生。”刘炳江表示,这说明了气象的影响和本地的污染排放都是造成重污染天气的关键因素。在重污染天气应对中,有两类污染源我们没有办法动,较难让其参与重污染应急减排。一类源是不可中断的行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集中了大量不可中断行业,包括钢铁、平板玻璃、石化等。另一类源是采暖排放源,老百姓采暖是刚性需求,不能停、不能动。这说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整体排放水平还是偏高,一旦遇到不利气象条件确实容易发生重污染天气。
刘炳江介绍,为解决这个问题,去年10月份生态环境部会同发改、工信、交通等多部门出台了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行动方案。主要的内容:一是严控污染物的排放增量,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退出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因地制宜强化攻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区域内钢铁产能压减和焦化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企业的深度治理等一系列治本之策。
三是做好重污染的应对。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等能力建设;指导地方优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持续完善应急减排清单,推进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鼓励地方开展“创A行动”,鼓励企业提升绩效级别;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通过十年来重污染应对实践,我们已经找到了较为有效的方法,将尽可能地使之进一步完善。
四是加强执法监管,严格日常监管执法,同时调集全国的优秀骨干执法人员,在重点地区压茬式开展强化监督帮扶。
刘炳江强调说,2025年全国基本消除重污染天的目标是控制在1%以内,由于各地大气污染治理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控制目标有所不同,经济快速增长、气候异常、大规模焚烧秸秆和烟花爆竹高强度大范围燃放等也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将以严控增量、多减存量和精准科学应对重污染过程的确定性,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努力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