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频道 > 财经要闻 > 详情
宏亮瞻局|“霹雳火”首飞20周年,后武直时代即将来临?③

来源澎湃新闻   2023-04-23 07:32:10

没有后来者

如果说直-10服役10年后才迎来重大改进令人费解,那么解放军是否会将自用型的直-10也全部换装或升级至直-10ME或更高版本则同样难以回答。必须指出的是,在武装直升机这样的紧凑型空中平台上做升级改进总是有上限的,即便换装了更大马力发动机,直-10原设计的中型武直定位决定了其基本尺寸空间,尽管短翼挂架功能的扩展相对容易,机内设备的扩容就没那么容易了。而这又带出另外一个问题,与其进一步在老平台上挖潜,为何不尽早立项下一代武直,从而彻底解决问题。

但真的还会有下一代武直吗?从全球武装直升机的发展来看,这一机种的未来似乎并不乐观。世界第二代武装直升机的装备时间基本与大国空军的第四代战斗机同步,当今天全球各国竞相投入五代战斗机的研发竞赛中时,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武装直升机领先大国却没有新一代专用武直立项在研。曾经的RAH-66“科曼奇”定位于侦察武直,且没能修成正果,当下美国陆军正由贝尔和西科斯基两大直升机巨头竞标的FARA项目同样定位于侦察武直,该项目的目标很明确,替代OH-58D侦察直升机并与“阿帕奇”并肩作战,并非“阿帕奇”的换代产品。目前世界上的主流武装直升机仍然是二代机型的各种改进版本,美俄之外,印度、韩国等国正在研制的新型武直则仍在追赶美俄几十年前的产品水平。


(资料图)

直-10武装直升机是陆航的核心装备。澎湃新闻记者 谢瑞强 图

换言之,目前全世界没有所谓的“三代武直”,立项都没有,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是什么原因让武装直升机面临今天青黄不接的危机?我们知道,一种武器装备是否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是否有战场需求,二是是否有更好的替代品。虽然冷战后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装甲决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在两次海湾战争、格鲁吉亚战争、两次车臣战争、叙利亚内战这样的局部战争中,美军与俄军的武装直升机仍然威风八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便是在主要军事冲突结束后的阿富汗与车臣战场,武装直升机也继续得心应手的执行着空中维稳任务,利比亚战争中法军的“虎”式武装直升机更是在濒海作战中一展身手。一系列的低对抗局部战争事实证明,武装直升机的战场需求仍然存在,但第二代,甚至第一代武直就足以完成这样的任务。

假如上马研制一款三代武直,它又将向何处走?美国人最初给出的答案是隐身,这条路并不划算,直升机因为有旋翼结构,很难达到固定翼飞机的雷达隐身效果,武装直升机的最重要功能是在中低空持续火力投送,这需要更大更重的机体以及短翼外挂架,这都与隐身原则相悖,且低空飞行也容易被雷达外的其他探测手段发现。“科曼奇”投资巨大,研制时间漫长,最后所获得的隐身效果与在实际作战能力上做出的牺牲根本不成比例,因此“科曼奇”真正的下马原因并非战场需求改变,而是过低的效费比。在新的FARA项目中,美军又要求竞标产品具备更高的飞行速度,然而西科斯基的S-97尽管已经能飞到480千米/时的“高速”,但与固定翼飞机相比,这样的“高速”又有多大意义?

低空飞行,难以隐身,速度又不快,这些固有特质让武装直升机一旦面临高对抗战场环境必然陷入高风险与高战损的窘境,今天的乌克兰即在冷战后第一次提供了这样的战场环境。的确,“长钉”-NLOS和“产品”-305这样的远程弹药可以让武装直升机大幅度规避风险,可该类弹药太重太大也太昂贵,无法实现持续的火力输出与压制,且武装直升机在这样的低空远程打击任务中也并非最优选。

新型空地导弹采用折叠弹翼,可能具备更远的射程。图片来源:“中部号角”微信公众号。

被无人机全面取代?

是否有更好的替代品?拉姆斯菲尔德主政五角大楼时提出的轻型陆军改革计划——“辛塞基转型”——似乎早在20年前就给出了答案:未来的陆军用无人机将更加智能,带弹能力更强,因飞行高度更高,拥有比直升机具有更好的战场持续监控能力,甚至可以连续数天盘旋于某一区域随时察打一体。固定翼无人机的隐身效费比更高,且无人员伤亡风险,先进的数据链系统能够与包括地面部队在内的全维作战体系联网,作为节点发挥作用。至于武装直升机的垂直起降能力也并非无法替代,“辛塞基转型”设想的未来陆军无人机可以由地面发射车发射回收,战场使用弹性比直升机只好不差。

与无人机搭档的是“斯特瑞克”或者新一代的模块化地面作战车辆,包括无人机节点在内的整个作战情报系统可以将各平台情报传递给地面战车,搭载不同需求弹药的模块化地面车辆只需要考虑发射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射速更快的打击弹药即可,重火力投送与杀伤效能远超永远受制于地球重力的武装直升机。

以目前的装备发展和俄乌战场实战情况来看,“辛塞基转型”所描绘的已经不是一幅科幻图景。用无人机传递实时情报给类似“海马斯”这样的远程精确火炮系统已是战场常规操作,察打一体型无人机也早已大规模投入使用,“翼龙”-2、“彩虹”-5等察打一体无人机,也可以配置16枚导弹,并且拥有比武装直升机远得多的航程和续航时间。

无人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陆航也已经装备了无人机,两者协同作战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澎湃新闻记者 谢瑞强 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察打一体型无人机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同样差强人意。TB-2面对俄军强大的野战防空系统没能打出此前在纳卡的威风,进入2023年后基本销声匿迹,拥有大量同类机型的美国也没有给乌克兰支援更多这类非敏感性武器,这一切似乎预示着现有的察打一体型无人机同样不适合高对抗战场环境,但以“柳叶刀”为代表的低成本巡飞弹和海量的消费级无人机却大放异彩,并可能预示着无人机蜂群攻击的恐怖威力——而这同样不是科幻。

2021年央视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题为《中国无人机“蜂群”系统曝光 一次可出动200架》的视频。由中国电科集团电科院研制的无人机“蜂群”系统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视频中,无人机被装填在48联装发射器,发射系统用卡车底盘运载,整个系统犹如自行火箭炮。通过该发射系统,大量无人机可在短时间内连续投射升空,被投射后的无人机机翼展开,自身动力系统开始工作,随即组成编队向目标空域飞去,并在目标区域上空自主飞行,自主寻找目标。一旦发现目标,无人机会锁定目标并发起自杀式攻击。视频中还提到,该无人机“蜂群”系统甚至可通过多辆发射车,一次发射超过200架无人机,组成更庞大的“蜂群”,且具备精确编队、变换队形、对地察打、精确打击等多种任务能力。   

客观来说,20年前“辛塞基转型”所提出的全面轻量化陆军改革过于激进,美国陆军在拉姆斯菲尔德去职后也没能将其贯彻到底,但具体到其中的无人机与陆军信息化作战部分,可以看到相关装备和理念已初步进入实用阶段。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传统武装直升机似乎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能够适配新环境的“非传统”武直到底应该什么样则还在摸索中。如此,各国不急于上马下一代专用武直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