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频道 > 财经要闻 > 详情
观察|这场连续16年盛放的大会,远不止创新

来源澎湃新闻   2023-09-12 09:35:54

2023浦江创新论坛现场。本文图片 主办方供图

在绿荫繁茂的东郊宾馆、在活力盎然的张江科学会堂、在上海会客厅、在宝武钢铁金色炉台、在复旦大学的讲坛……这一年,全面恢复线下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多点开花,关于“创新”的探讨遍布上海各个角落,更是点燃了一把火——是将中国创新推向国际合作的火,也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火。

也在今年,浦江创新论坛首次在全体大会增设青年讲席、举办了首届全球创业投资大会。来到第十六个年头,这个以创新命名的论坛汇聚全球智慧,目光看向远方。


(资料图)

在这些变与不变中,科技工作者与创业者们得以见微知著,感受着上海乃至中国以创新为最强策源力、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从国际合作参与者到引领者

9月9日,87岁的汪品先成为了女科学家峰会上唯一的男性演讲嘉宾,他谈到了中国深海研究的历程,指出深海研究的进步跟全球科技领域开放合作密不可分。汪品先还介绍了目前正在制定的中国大洋钻探学术计划,并对此信心满满,“我们要奋斗起来,向深部进军。”

在论坛第二天的全体大会上,国际合作更成为了热议的“关键词”,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再到深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在嘉宾们的演讲与讨论中,不难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共同体作为最强引擎。

作为最初的国际合作参与者,中国在数十年的发展中积极进取,勇挑重担,一步步成为国际合作的引领者。

2023浦江创新论坛现场

爱思唯尔全球首席执行官白可珊在大会演讲中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际科研合作正变得越来越普遍,科学正变得更具协作性。来自爱思唯尔的数据显示,国际合作论文的比例已从1996年的10%上升到2022年的22%。

“中国作者的文章质量和影响力领先全球平均水平。”白可珊透露,如果以归一化引文影响力(FWCI指标)来衡量科研论文的学术质量,中国作者在爱思唯尔期刊上发表的文章FWCI指数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76%,中国国际合作发文比例目前和世界水平相当。

此外,中国已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融入全球创新版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显示,2022年中国排名第11位,正在成为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目前,中国已与161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7个双周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未来,人类正共同面对更为复杂的公共议题。作为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强调,推进对人类生命的更深入认识,提升人类健康福祉,需要全球科学家通力合作,“我们需要一个科学共同体,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技术创新绝不只是从0到1

9月10日,在宝武钢铁的金色炉台下,从成都奔赴而来的越凡科技CEO黄山开启现场路演。这家企业的末端配送机器人已落地全球50余座城市,服务超5000万消费者,在配送机器人移动零售场景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越凡科技CEO黄山现场路演

这次来参加首届全球创业投资大会,黄山直言“看中了上海广阔的市场”。由于企业新推出的享递机器人主要服务对象是人群密集的楼宇,商业楼宇众多的上海是其重要目标市场。同时,上海浓厚的数字经济氛围、完善的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和便捷的“出海”渠道也是他们选择来沪的原因。

当天人头攒动的会场和展台上,更多的是初创企业。以数双科技为代表,这家目前只有四人的初创团队,产品已经覆盖智慧园区、智能制造等各项数字孪生场景。这次参加全球创业投资大会,创始人印刚带着目标而来,“公司正处于发展关键期,希望能找到投资人,完成融资目标”。

创新,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技术层面,破解“变现”的难题,解决从技术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

2023浦江创新论坛现场

而这场大会正是聚焦于此,搭建一个全球化的平台,链接投资人、孵化器以及创业者,让更多的技术创新走出校门和院所。这样的平台也正是创业者们亟需的,本届大会自今年5月向全球发出邀请函,短短4个月已有千余个A轮融资前的创业项目报名,500多家孵化机构、200多家投资机构参会,撬动百亿元投资基金。

当天下午同期举行的,还有2023全球技术转移大会。1万平方米线下展区,近20家行业龙头释放3000余项技术需求,600多家高校院所待转化优质成果重磅亮相,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与中小企业创新产品首发首秀,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作为全国技术需求“首发地”和全球创新需求“集成地”效应已然显现。

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供需双方的桥梁,连续三年,大会成绩单亮眼:累计汇聚中国创新需求1.3万余项,释放需求投入金额超500亿元,通过全球供需对接平台实现供需对接率达50%;汇聚900余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产品、1600余项国内外待转化科技成果,达成意向交易额近50亿元。

大会有落幕之时,但这条让科技创新从0到1、到10、再到100的创新生态链构建永不停息。它所释放出的信号,也将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走上平坦宽阔更具温度的创业之路。

让青年人才崭露头角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国战略也在浦江创新论坛期间有所体现。

今年,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首次设立青年特别讲席,邀请来自李政道研究所的“李政道学者”徐东莲分享了“见微知著”,用中微子探索极端宇宙的历程。

这位年轻的女科学家从2021年起担任南海“海铃计划”中微子望远镜项目首席科学家的重任。作为中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2021年起“海铃计划”海试团队在预定海域布放多套自研的实验仪器,原位采集到3500米海深的超过1T字节珍贵数据。

2023浦江创新论坛现场

今年的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也更为重视“人”的力量,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纳入需求对接。这也是该平台首次对外发布2万余个全国高精尖人才岗位需求,如有资历匹配者,在线投递简历即可完成对接。

“青年是最具创造力的群体,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发明领域最具有创造力的最佳年龄是25-45岁,对诺贝尔获得者也做了统计,自然科学领域获奖者的成果大约在37-40岁。我也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会,能够让更多的中外青年科学家进行思想、思维的碰撞,进一步推动中外青年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科学技术部副司长李昕在浦江创新论坛青年峰会上这样说道。

吸引全球智慧,链接世界资源,在浦江创新论坛落幕后,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经历头脑风暴、实现合作交流,从而显得愈发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