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与高质量发展交流分享会暨科技成果转化洽谈会现场,出现了两位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青年科学家。哥哥国巍是中南大学教授、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所长,从事中国高速铁路地震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弟弟国振是浙江大学教授,担任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副院长、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海洋岩土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投身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前沿领域。
“我跟我哥从小便在同一所学校读书,之后分别考入不同的大学,进入不同的科研领域深造,感谢‘强国青年科学家’活动让我们哥俩有机会在这里同台,与各位交流探讨。”把哥哥当作科研伙伴、身边榜样的国振,很珍惜与哥哥同台的机会。
作为2022年“强国青年科学家”,国巍第二次来到南海,“今年亮相的强国青年科学家研究领域更加广泛、深入。杜祥琬院士对青年科学家的鼓励与寄语让我十分感动;现场少先队员为获奖科学家献花也让人动心,科学精神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南海吸引人才、鼓励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十分吸引国振,他说,“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为科研工作者与地方政府、企业搭建高水平的沟通交流平台,打破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科研成果才能真正落地,科技创新才能走得更远、钻得更深”。
双胞胎兄弟俩平时虽然在不同的科研领域深耕,但也有携手合作的机会。当国振在开展台风海况下海上风机动力响应模拟时,国巍建议可以引入自己的数值-物理混合试验来模拟极端荷载和风机响应,创新性地将混合试验技术用于解决海上风机动力模拟问题。
“那次合作给我很大启发,其实科研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每当科研进行不下去,也许换个思路就解出来了。我相信未来交叉学科会越来越多。”国巍表示,这次“强国青年科学家”活动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契机,平时大家都埋头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机会与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交流讨论,可以开阔视野,对科研大有帮助。
国巍与国振都认为,要致力于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要将科研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相匹配。他们经常告诫学生,当你觉得一个问题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解决,那就要小心了,容易被解决、容易被复制的科研往往价值低;要敢于乐于啃硬骨头,这样才能解决真问题。
当研究遇到瓶颈,国巍的做法是“换个频道,开阔思路,力求创新”。他举例说,“早期我研究房屋建筑,之后进入高速铁路领域,再之后研究装备、控制,现在做智能,视觉与感知。别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不断向自己加压,搞得这么累?”在国巍看来,科学研究就是需要不断创新求变,只要在这个圈子待着就得不断去学习,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面向国家、行业重大需求,善用学科交叉,找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把一对双胞胎兄弟培养成科学家,他们的父母功不可没。在兄弟俩小时候,父母便经常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科学家,努力创造价值、报效祖国。为他们取名“巍”“振”,也是希望兄弟俩将来可以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一番成就,“巍(威)”“振”天下。
受父母教育的影响,国巍从小便坚定了成为科学家的梦想,而国振也在一路尝试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科研的乐趣,并最终投身于科研事业。国振一直记得父母对兄弟俩说的一句话,“当面临各种选择、犹豫不决时,读书深造一定会是你将来不后悔的决定”。国振把这句话分享给青年:“如果你对未来感到迷茫时,可以去读书深造,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地提升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并最终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和为之奋斗的事业。”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