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吴科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14日晚,北交所“市值一哥”、全球新能源材料龙头企业贝特瑞发布2022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6.79亿元,同比增长144.76%;归母净利润为23.09亿元,同比增长60.27%。同时,贝特瑞发布了2022年权益分派预案,公司拟10股送5股派3.50元。
贝特瑞业务版图涵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石墨烯材料等核心产品。2022年,公司负极材料销量超过33万吨,对应收入为146.31亿元,同比增长126.52%;正极材料销量超过3万吨,对应收入为103.01亿元,同比增长182.11%。
龙头地位更为稳固
新能源赛道景气度上行是贝特瑞业绩增长的一大动能。“受益于2022年全球动力及储能电池市场快速增长,正负极材料市场成长迅速。公司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加快产能释放,持续开拓正极、负极材料市场,提升市场份额,实现产销量同比大幅增加,锚定了公司行业领先地位。”贝特瑞表示。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锂电池材料需求随之猛增。以负极材料为例,高工锂电调研显示,2022年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产量为141.5万吨,同比增长74.5%;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为137万吨,同比增长90%。
贝特瑞深耕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产业,龙头地位稳固。截至2022年年底,公司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为42.5万吨/年,较2021年末增长177.78%。鑫椤资讯数据显示,2022年贝特瑞负极材料市场份额达26%,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在正极材料方面,具备高能量密度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备受市场青睐。比如,宁德时代(300750)麒麟电池和特斯拉4680电池均选择高镍三元材料。
贝特瑞在2021年完成磷酸铁锂资产及业务转让,集中高镍三元路线。此后,贝特瑞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产能不断提升,出货量保持领先。
年报显示,贝特瑞子公司云南贝特瑞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山东瑞阳年产4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山西瑞君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已开工建设。此外,公司加快海外市场布局,与STELLAR公司合资建设印尼基地。
储能市场风头正劲
储能领域也是贝特瑞的重要增长点。业内人士认为,为实现“双碳”目标,风电、光伏发电持续高速增长。为解决供电不稳定等问题,储能领域迎来高速增长。
CNESA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显示,2022年底,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45.7GW,是2021年末的近2倍。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据主导地位,年增长率超过85%,其在新型储能中的累计装机占比与2021年相比上升3.5个百分点。根据中银证券(601696)研报,随着成本不断降低,锂离子电池储能性价比将进一步提升。
在市场和政策双轮驱动下,储能产业景气度居高不下。《“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开源证券研报显示,到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装机规模将超过600GWh,新增装机市场规模将达10062.3亿元,中、美、欧市场将是全球储能装机主力。
作为产业链上游正负极材料供应商,贝特瑞有望充分受益。贝特瑞表示,锂离子电池行业呈良好增长势头,未来市场空间将持续扩大,为电池材料厂商提供了较好的市场环境。
加大投入前瞻布局
近日,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量产。麒麟电池采用硅基负极,使得硅基负极备受关注。业内人士表示,硅基负极的安全性和快充性能表现优异。
事实上,贝特瑞把握行业趋势、前瞻布局,成为国内少数实现硅基负极材料量产的企业之一。目前,公司硅基负极材料产能为5000吨/年,硅碳负极材料已突破至第四代产品,比容量达到1800mAh/g以上。
另外,钠电池产业化前景变得愈加清晰。近期,雅迪携手旗下华宇新能源发布两轮电动车“极钠S9”,首次搭载具备装车应用水准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产品“极钠1号”。此后不久,台铃集团发布长续航钠电池并搭载于新上市的电动车。
据了解,钠电池成本更低廉,资源储量更丰富,安全性更高,有望广泛应用于电动车市场,且适配储能系统的标准要求。机构预计,随着下游应用扩大,2023年可能成为钠电池量产元年。
贝特瑞已布局钠电池正负极材料产业,正极材料主要是层状氧化物技术方向,负极材料在硬碳、软碳领域均有技术储备,并已通过国内部分客户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兴业证券研报显示,在钠电池众多负极材料路线中,硬碳具有极强的商业化潜力,目前已成为主流选择。
抢先布局需要持续进行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2年,贝特瑞研发支出为12.6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92%,同比增长113.46%,主要系研发物耗及研发人员薪酬增加所致。这也符合北交所上市公司以研发创新驱动业绩增长的整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