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提点 > 详情
重视海贸的南宋为何没有走向贸易立国?

来源证券时报网   2023-08-29 07:22:25

【想入非非】

既然是以进口征税为主,那么南宋朝廷自然不会关心海上航线是由谁控制的,也没兴趣出动军舰来为商船护航。


(资料图)

蔡非

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有句话说得很对:在适当的管理下,从外贸中抽取关税,可以达到数百万之巨,这比从臣民那里征税要好多了。

南宋小朝廷丢失了北方的大量国土,把杭州当成临时首都,大量的地方税收要直接供应给军队,根本送不到皇帝手上来。所以皇室经费非常紧张,甚至一度到了每天只能供应给宫廷一头羊的程度。

所以想到从国内税之外想办法,从海关中得到税收的主意,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

南宋的外贸和后世清代的“一口通商”截然不同。南宋时期仅仅在浙江,通商口岸就开了五处。对于那些交易额特别巨大的外国海商,南宋朝廷甚至加予官身。南宋最高记录是一年从海关税收中获得了两百万贯的巨利。

这段历史如果让300多年后的英国国王亨利七世得知,一定会仔细研读。因为他所处的处境和赵构非常相似。

亨利七世年少时居住在法国。1485年,他依靠着法国人的帮助,打败了当时统治英国的约克家族,从而取得了王位,开创了风光数代的都铎王朝。

由于亨利七世是靠武力而非传统继承取得的王位,因此既要提防地方贵族的武力反叛,又要小心翼翼地不过分刺激地方贵族。

提防地方贵族,就必须花钱在王家军队上。而不能刺激地方贵族,就意味着除了自己直属领地以外,不能随意加税。

没钱保不住王位,而加税捞钱也保不住王位。怎么办呢?亨利七世冥思苦想,最后他发现,根据传统,收海关税是国王的权利,可以想怎么收就怎么收。

英国商品出口越多,国王收到的关税也越多,促进海外贸易关乎到国王的钱袋子,进而关系到王位的稳定性。所以亨利七世和赵构一样积极地发展海贸。

那出口什么呢?

英国气候特别适合养羊,由于那个时代的欧洲不产棉花,因此对羊毛的需求很大,当时的英国一直是一个以出口羊毛为主的国家。

但是羊毛贸易却不控制在英国人手里,荷兰和北欧的汉莎联盟商人控制着伦敦到欧洲大陆的航线。以前的英国国王往往为了争取这些海外商人的支持,短视地出卖长期权益。实行的是保护外商,限制本土商人的措施,例如汉莎联盟的商人在英国做生意,所需交关税只有英国本土商人的85%。

亨利七世无力马上改变这种现状,但他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与许多国家缔结了互惠互利的商业条约,从而大大鼓励了国内的羊毛商人,经过努力,英国的海关税收从他当政之初的三万磅上涨到十年后的四万磅。

亨利七世在位期间,最注重的就是赚钱和攒钱,这就是他被人称为“王座上的商人”的原因。

赵构和亨利都想到了要提高商人地位,用海贸来充实国库收入的手段。如果事情只发展到这一步,那么亨利七世和赵构的眼光格局其实是差不多的。

但两国的地理位置和国际格局却不一样。

从英国将羊毛运到欧洲大陆,要比从中国沿海运到东南亚和南亚近得多。但英国人面临的竞争局面也要险恶得多。随着英国本土商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海洋上,抢占了荷兰和汉莎同盟商人的贸易份额,这难免遭人愤恨。

因此亨利七世建造了六艘军舰,其中包括英国历史上的第一艘专业军舰 “伟大的亨利号 ”这艘重达1500吨的军舰,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之一 。有了军舰,开辟更多的市场,然后可以养更多的军舰,形成了良性循环。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南宋没有走上同样的历史道路呢?

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南宋缺乏一个巨大的外部市场,南宋周边的国家都不够富裕,没有能力大量吸纳南宋的商品。因此无法刺激南宋的出口产业持续扩张。历史记载,南宋海关收入中,最大一份来自海外香料的进口税。所以虽然考古记录显示南宋商船甚至出现在波斯湾,但南宋朝廷还是更重视进口。

二、与南宋相反,对15世纪的英国来说,欧洲大陆的经济更为发达。狭小的国内市场进口有限。所以英国形成了以出口征税为主的海关税收结构。英国王室更重视出口。

三、既然是以进口征税为主,那么南宋朝廷自然不会关心海上航线是由谁控制的,也没兴趣出动军舰来为商船护航。反正不管运来货物的是谁,上岸时都需要缴纳一大笔税收。

促使政府行事的动力不一样,政府行事的逻辑自然也不会相同,历史的分歧点就这样出现了。

(作者系武汉历史文化学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